模型蠟經(jīng)銷商淺談蠟燭起源
蠟燭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火把。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涂在樹皮或木片上,捆扎在一起,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。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(xiàn)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。在西方,有一段時期,寺院中都養(yǎng)蜂,用來自制蜜蠟,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征,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,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。從現(xiàn)存文獻看,蜜蠟在我國產(chǎn)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,日本是在奈良時代(710~784年)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,和現(xiàn)代蠟燭相比,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。唐代詩人李商隱有“何當共剪西窗燭”的詩句。詩人為什么要剪燭呢?當時蠟燭燭心是用棉線搓成的,直立在火焰的中心,由于無法燒盡而炭化,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。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,1820年,法國人強巴歇列發(fā)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心,使燭心燃燒時自然松開,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,因而可以完全燃燒。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,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,解決這一難題的是舍未勒爾等人。
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,在圓形的燈盤正中,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,而根據(jù)它的有無,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。
1825年,舍夫勒爾和蓋一呂薩克獲得了生產(chǎn)石蠟硬脂蠟燭的zhuanli。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(xiàn),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新時代。后來,有人在北美洲發(fā)現(xiàn)了大油田,于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,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、推廣。
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,只是使用不普及,而且形狀和近現(xiàn)代的還有差別。再往上推,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,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。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?!稌x書周顓傳》寫到有人“以所燃蠟燭投之”。《世說新語》有石崇“用蠟燭作炊”的故事。晉代以后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。至于晉以前,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,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,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;
再看蠟燭的原料,有黃蠟、白蠟等多種。黃蠟是蜂蠟,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。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,也有人考證始于漢魏,上面提到的“漢墓偶有黃蠟餅發(fā)現(xiàn)”為物證,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?!渡褶r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、張華《博物志》、陶弘景《名醫(yī)別錄》中都有關于蜜蠟或蜂蠟的記載,當作藥用。由此看來,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。不過大概數(shù)量還不多,使用也不普遍,所以燈燭仍用脂膏制作,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,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。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,熔點是比較低的,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。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,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。